首页 > 春秋战国 > 正文

荆轲刺秦时秦始皇三次拔不出剑,真是因为剑太长了吗

秋哥
历史鸟
2022-08-29 02:43:48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荆轲刺秦王时,秦始皇三次拔剑都没拔出来,是因为当时秦国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使得秦国的剑普遍做得比较长,所以这才没能及时拔出来。还拿了秦始皇兵马俑遗址中出土的秦代青铜剑为证。

其实这个论点是错的,是站不住脚的。

早在先秦时期,并非只有秦国一个国家冶剑技术牛逼,韩国、吴国、越国等都是发达的铸剑地区,最富盛名的当属越王勾践剑。所以说,这些国家同样也有技术做出更长的剑来。那么越王勾践剑为何全长不过55.6厘米呢?那是由于春秋末期的文化和地区风格所导致的。

到了战国时期,剑的长度就开始逐渐增长了,当时的其他国家也有长剑的生产。比如《战国策》中就有记载,齐国名将田单所佩戴的剑就很长,剑柄都到下颔了,时人称之“修剑拄颐”。所以那篇文章说60厘米就是青铜剑的极限是不正确的,而且据考古的发现,到了战国后期,长达90到100厘米的铜剑已经很常见了,甚至个别的能到140厘米。

那么这个时候剑增长是啥原因呢?一来是为了在战争实践中增强格斗技能,二来也和当时贵族佩剑风气的流行有关。《楚辞·屈原·涉江》中的“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说的就是战国贵族高冠长剑的日常形象。

兵马俑目前为止出土了22把青铜剑,长短不一,最短的81厘米,最长的95厘米。就算秦始皇当时的长剑有100厘米,在情急之下也是可以拔出来的。我们想一下,一个普通成年人的臂章伸开,一般可以有150厘米左右,哪怕是如今普遍超过100厘米的武术用剑,也是可以轻易就拔出来的,秦代的剑还没现在的长呢,秦始皇怎就拔不出来呢?

所以说,秦始皇拔不出剑是因为剑太长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那么根本原因是啥呢?是当时佩剑的方式所导致的。

我们现在常见的佩剑方式叫做“吊挂式佩剑法”,就是在鞘口弄一到两个挂耳,穿上绳索或是金属链条,将剑挂在腰间。这种佩剑方法不是中国独创的,是自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从中东和北方草原地区传入中原的,后经过主动汲取多民族文化的唐朝之后,才开始在中国广为流行起来。

在此之前,中原民族的佩剑方式叫做"璏(zhì)式佩剑法"。

这种方式,就是在剑鞘的上半部分设置一个穿贯腰带的方孔装置,有点儿类似现在挂在腰间的手机套。通过这种方式的佩剑,剑是和身体平行的,和地面是一个垂直状态,同时剑又和身体紧密结合,不至于晃荡影响行动。但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拔剑不是很方便,如果在慌乱中,就更加手足无措了。

因为此时剑是固定在腰间的,拔剑时一只手只能在腰间握剑,抽剑只有单手伸直的距离,这自然就要比双手平伸短很多了,所以拔剑就十分不方便。

秦始皇当时就是这样佩剑的,所以在被荆轲追杀时,一边躲一边拔剑,自然就拔不出来了。好在此时一位大臣大喊了一声“王负剑”,这才顺利将剑拔出来。

那么何为“负剑”呢?就是为了能够顺利将剑拔出来,人们通常将剑顺着腰带向身后移动,使剑形成一个被人背负的状态,拔剑时人稍微低头哈腰,用手从肩膀或是脑后握住剑柄向前抽出。

不是说秦始皇不会负剑,是太慌张了,后经大臣这么一喊,瞬间就拔了出来,从而砍断了荆轲左腿。

另外,以璏式法佩剑,如果用手将剑柄往下压,剑尾便会上翘,和身体呈一个垂直状,这称之为横刀或是横剑。古人为了彰显英雄气概,走路时也多以此炫耀,所谓的“长揖横刀出”就是这种状态。

所以说,有人将“我自横刀向天笑”理解为,拔出刀横在面前,其实也是错误的。

免责声明:凡未注明原创的内容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Copyright © lishi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鸟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关注历史鸟新浪微博 添加快捷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