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两晋隋唐 > 正文

揭秘:三万沙陀人为何能在中原建立四个政权?

秋哥
历史鸟
2022-08-29 02:59:13

曾经活跃在历史舞台的很多游牧民族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时光中,被隋唐融合的鲜卑族,西夏党项族,建立大辽国的契丹,都曾有辉煌灿烂的历史。然而有一个民族,却鲜为人知,它左手依附唐朝,右手牵着契丹,合纵连横竟然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四个政权,统治中原56年,最后却突然消失。这个神奇的民族是谁呢?它就是沙陀族,沙陀人。

沙陀人仅用3万人口,建立了四个政权,分别是李存勖的后唐,石敬瑭的后晋,刘知远的后汉, 刘崇北汉。3万人沙陀人为何能在几千万汉民族中连续建立四个政权呢,沙陀人来自去哪里,又去何方?请继续往下看。

我们先来了解下沙陀人简史,沙陀族原属于突厥别部,后来纵横千里,来到中原地区建立了四个政权,分别是后唐,后晋,后汉和北汉,这四个政权从公元923年后唐的建立到公元979年北汉的覆灭,沙陀族统治中原地区长达56年。

3万沙陀人为何进入中原,又为何能在拥有几千万人的中原地区建立四个政权呢?笔者经过查阅史料发现,不外乎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气候原因不是主要因素,对于五代时期游牧民族大规模迁入中原的原因,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原因位,气候因素不可小觑,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认为,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大多都在寒冷期,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寒冷的气候,迫使他们向南转移到温暖地带,才能维持生存,而对于农耕民族汉族来说,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要远小于游牧民族。而对于沙陀族来说,内迁原因主要是由于战争所迫,他们是在吐蕃与回纥战火殃及自己的情况下,被迫选择。

二、与隋唐两朝开放的政策有关,隋唐两朝皇室的血缘与北方游牧民族有很密切的关系,隋文帝的妻子独孤皇后就是鲜卑族,她所生的杨广、杨勇都具有鲜卑血统;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也是鲜卑族,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也是鲜卑族后裔;唐太宗曾倡导华夷一家的民族团结思想。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对游牧民族是持有平等、开放对待的态度,对于迁徙到中原的游牧民族,采取多种招抚政策,受到与内地居民同等待遇,对其首领给予高官厚禄,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上的奖励。在这种情况下,沙陀族突厥等游牧民族在盛唐时期大量迁入内地依附唐朝。

沙陀族战斗力强,游牧民族与内地局面相比,他们拥有不多的优势就是战斗力轻,游牧民族长期逐水草而居,善于骑射,身体素质好,并且血流里流淌着尚武精神,全民皆兵,具有很强的战斗力。这种战斗力为唐王朝立过很多大功,也被各个节度使所倚重。

三、唐朝兵制的改变,节度使和藩镇,让沙陀族有了用武之地

唐朝初年实行的府兵制,将田地授予士兵,将士兵固定在土地上,士兵不失业,将帅也无法拥兵自重,使的唐初的军事力量十分强大,往往战无不胜。

《新唐书》:“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

然而,由于边疆日益遭受到大食、吐蕃、突厥的骚扰,为了加强备御,快速反应,所有军政事宜都慢慢地集中在节度使的手中。这些节度使不但拥有土地,还有治下民众,钱粮税收都在掌握其中,其势力越来越大。当府兵制不断遭到破坏后,昔日的国有兵变成了将有兵,这些军队成了节度使及将帅的私人武装力量。

这些割据的节度使和藩镇,其权力成为世袭,或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他们有的干脆拥兵自立,根本无视唐朝廷政令,唐廷只是在形式上加以任命,根本无法左右节度使和藩镇的地方政权。

经过安史之乱和晚唐一系列动荡之后,五代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门阀制度被彻底荡涤,原有的旧士族非死即逃,这样一大批出身于社会底层的武人登上了社会舞台。

五代政权多是由藩镇起兵夺得皇位的,梁太祖朱温是宣武节度使,后唐庄宗李存勖继承李克用的河东节度使,李嗣源是镇州节度使,李从珂凤翔节度使,石敬瑭则是由河东节度使起兵,并且引入契丹力量才建立后晋,后汉高祖刘知远也是由河东节度使起兵,后周郭威是天雄军节度使,五代四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汉、后周都是由节度使起兵,可见沙陀族能够建立政权与唐后期兵制的改变,节度使拥兵自重有很大关联。

史书记载:“五代以来,领节旄为郡守者,大抵武夫悍卒,皆不知书,必自署亲吏代判,郡政一以委之,多擅权不法。”

由以上资料可知,在五代时期武人的地位很高,甚至达到了飞扬跋扈的地位;武人的政治地位还体现在对土地拥有上,他们依仗军事和政治优势,强占或豪夺土地,统治者们为了笼络武人也大量赏赐土地,使武人成为大地主集团,其经济实力更加强大。

这些武人,他们出身底层或者出身于游牧民族,心中没有儒家伦理观念和君权神授的思想,他们也没有门第,门阀观念,对于他们来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拳头能够解决一切。在这样思想背景下,能征善战的沙陀族凭着强悍的军事实力脱颖而出。

免责声明:凡未注明原创的内容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Copyright © lishi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鸟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关注历史鸟新浪微博 添加快捷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