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杂史 > 正文

古代怪象:明清时期的士兵数量为何远少于先秦?

秋哥
历史鸟
2022-08-29 02:56:50

都说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纵观中国古代史,唯独在军队数量上似乎是开了倒车。比如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军损失多达四十万;再比如赤壁之战,曹操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

可到了人口最多的明清两朝,战争规模却急剧下降:萨尔浒之战,明军吭吭哧哧费劲吧唧才憋出十万人;八里桥之战,事关京师安危,清军却只有三万人——这还是清廷重视英法联军的结果。

八里桥之战,传统满蒙骑兵的噩梦之战

士兵们都去哪了?在历史的长河中迷路了吗?

当然没有。参战士兵数量的减少,恰恰是军队职业化的过程。

先说军队职业化。

先秦至汉,中国的兵制是民军制与征兵制相结合。民军制,就是男子平日为民,战时为军;征兵制,就是强制服役(通常为两年),跟今天台湾地区、韩国的服兵役制度很像。

但要注意的是,服役士兵多少人,不代表作战士兵多少人。在这种兵制下,管你是精兵良将,还是做饭伙夫,乃至后勤搬运工,都算作“兵”;而像秦这样崇尚武力到了极致的国家,战时“壮女”都会被动员起来。也就是说,此时的士兵数量,严格来说,指的是“为战争服务”的动员人数,不是直接上战场的战兵人数。这样一算,士兵人数爆棚,是非常正常的。

秦军,先秦时代最具战斗力的军队

然而,时代变了,这种“全民皆兵”式的兵制已经不符合现实需要了。

汉武上有文景之仓廪,下有北击匈奴连战连胜,却差点使汉帝国因为穷兵黩武、民不聊生而崩溃。汉代以后的战争,需要的是少而精的军人,和多多益善的战争支撑能力。

军队职业化就不可避免了——

从府兵制(南北朝、隋唐)到世袭兵役制(元明清),“士兵”就是指直接上战场的战兵了。

而民夫(运粮造械)、跟役(服务于战兵、军官的仆从)、辅兵(执行站岗、放马等工作的“临时工”)就被排除出“士兵”的范畴了——这几类人在军队中占比非常大。清代平定三藩之乱的中级军官曾寿,在自己的日记中记载过,仅他的跟班仆从就多达十几人,还有一个妇女专门照顾他的衣食起居。可以看出,随着兵种分化和统计方式的改变,士兵数量大大下降了。

现代战争更加需要高精尖的职业军人,韩国、台湾等国家(地区)正在考虑取消强制兵役

再后来,府兵制与世袭兵役制失灵后,募兵制登场。

自唐以后,几乎每一个朝代的晚期,都是募兵制大放异彩的时刻。募兵制使得募来的士兵真正成了终身服役的职业军人,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战斗力大为提升的同时,供养每个士兵的花费也相应增加,自然无法维持庞大的数量,能够投入到战争中去的士兵人数也就相应地一再缩水了。

参考文献:

1、肖芳麟,《中国历代兵役制度》,1995

2、程利英,《明代兵制的嬗变与财政支出关系述论》,2006

3、黄兆宏,《从云梦秦简看秦军制》,2014

4、张国刚,《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2006

免责声明:凡未注明原创的内容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Copyright © lishi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鸟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关注历史鸟新浪微博 添加快捷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