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唐朝中期名臣。
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卫雍丘,抵抗叛军。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清代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巡生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他从小博览群书,晓通战阵兵法,年轻时就志气远大,不拘小节,结交的都是理想远大者或宽厚长者,而讨厌和庸俗之辈交往。
唐玄宗开元末年(741年),张巡中进士,此时其兄张晓已位居监察御史,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时。其后,张巡以太子通事舍人之职外任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他在任内治绩优良,有气节、讲义气,对因遇到困难来依靠的人,都倾囊相助,豪无吝色。任满后,张巡被召回长安。当时正值杨国忠当权,有人劝他投靠杨国忠,定会被重用,但他却拒绝,答道:“这正是国家的怪事,京官不能当啊。”于是被调到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再当县令。
当时真源县辖地很多土豪劣绅。其中以大吏华南金为首最猖狂,时时欺压百姓,当地流传有“金南口,明府手”的歌谣。张巡到任不久,就把华南金绳之以法,依法处死,他的余党被赦免,这些人都改邪归正。张巡为政简约,很受民众拥护。
雍丘抗敌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数月后,安禄山就攻陷东都洛阳,称帝,国号为“大燕”。由于大唐王朝承平日久,而安禄山早有反意,声势浩大,于是一些州县的太守、县令早被燕军的气势吓得手足无措,望风而降。
天宝十五载,燕军将领张通晤攻陷宋、曹等州,谯郡(今安徽亳县)太守杨万石投降燕军,而真源县正是在谯郡的辖地内。杨万石降敌后,又逼张巡为长史,并令其向西接应燕军。张巡得知后很气愤,率吏民大哭于真源玄元皇帝祠,然后起兵对抗燕军,响应的有千余人。
这时候,玄宗任命吴王李祗为灵昌(今河南滑县东)太守,河南都知兵马使,统合河南兵马以抗击安禄山。单父(今山东单县)尉贾贲、阆州刺史璇之子等人,带领官兵先到,称为吴王兵,对宋州展开反攻。张通晤败走襄邑(今河南睢县),被顿丘令卢韺所杀。之后,贾贲领兵至雍丘(今河南杞县)与张巡会合,共有两千余兵。这时的雍丘县令令狐潮已经率全县投向燕军。燕军任令狐潮为军将,率兵向东驰援襄邑。令狐潮击败在襄邑的淮阳军,俘虏了百余官兵,并将他们囚禁在雍丘,准备杀害。令狐潮先去见燕军大将李庭望,淮阳兵俘虏乘机杀掉守卫,雍丘城内顿时大乱。贾贲、张巡等得以乘乱攻入雍丘,令狐潮弃城逃跑。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二月,令狐潮又率领燕军一万五千意图夺回雍丘,而雍丘城内唐军总共不过三千余人。贾贲出战,因兵力悬殊,不敌,兵败而死。张巡驰骑决战,身上被创无数,但仍然力战退敌。退回城后,兵士们推张巡为主将,从此张巡兼领贾贲的部队,自称河南都知兵马使吴王李祗的先锋使。在张巡指挥下,击退燕军多次冲锋,累计杀伤近万人,而唐兵也死伤一千余人;面对唐军的抵抗,令狐潮不得已退兵。吴王李祗闻之,举荐张巡为委巡院经略。
同年三月,令狐潮会同燕军将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率兵四万余人蜂拥来到城下,企图一举攻下雍丘城。这时雍丘城内约有两千守军,而对手则有四万大军,城内军民大为恐惧。于是,张巡对众将士分析到:“敌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今出不意,可惊而溃也,乘之,势必折。”众将士听后,大为鼓舞。于是,张巡派一千人负责守城,亲自率一千人,分数个小队,突然从城中杀出。张巡身先士卒,直冲杀向燕军阵中。敌军虽众,但事出突然,惊惧无措,顿时大乱,燕军后撤。
次日,燕军再集结攻城,环城安置百门石炮(投石机)轰击,城楼及城上矮墙全被毁坏。张巡于城上立木栅,抵御燕军进攻。燕军纷纷缘城攀登,张巡用蒿草束灌上油脂,焚而投之,燕军士兵害怕被烧,不敢登城。张巡时而待燕军松懈之际,出城突袭;时而趁夜深人静之际,偷袭敌营。就这样,张巡身先士卒,带甲而食,裹伤战斗,坚守雍丘达六十多天,共经历大小数三百余战。令狐潮见在短期内不能取下雍丘,只好撤兵而去。张巡得知燕军要撤退,便率兵乘胜追击,果然大有所获,俘虏叛兵两千多,几乎活捉令狐潮,雍丘守军士气大振。
令狐潮因为撤退而失利,十分愤怒,于是回头再次围攻张巡。令狐潮本来与张巡是邻县县令,素来相熟。他知道强攻是不易取下雍丘的,便想诱降张巡。令狐潮在城下像平时见面那样和张巡互相问候,并趁机在城下劝降道:“天下事去矣,足下坚守危城,欲谁为乎?”张巡答曰:“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令狐潮听后,惭愧而走。
到五月,张巡与令狐潮已经攻守相持了四十余天。令狐潮因久攻不下,又添兵加将。这时候,长安已经失守,唐玄宗已逃往四川。由于雍丘与外界早巳失去了联系,张巡并不知道这些情况。令狐潮趁机送信招降张巡,说是大局已不可挽回,不如早降。
张巡接到信后,将情况告诉了众将官。有六名将官动摇了,要求率兵投降燕军。六人认为敌我兵力悬殊、形势不妙,既然皇上生死不明,不如早降。六人都官至开府、特进,在军中都有相当影响。六人要降,军心势必动摇。于是,张巡假装许诺,称明日再具体商议。第二天,张巡在堂上放置皇上的画像,率领将士朝拜,然后宣布六人的投敌计划。全军上下有感于国破家亡,遂群情悲愤,纷纷指责六人无耻行径。张巡把六人带到前面,责其不忠不义,扰乱军心,当即推出斩首。此举坚定了军心。
雍丘被围日久,城中粮食日渐缺乏。这时,恰好有数百艘为燕军补给的运粮船,刚停靠在河边,仍末卸粮。张巡从城上发现这个情况,便在夜间把军队集中到城的南面,装出好像要出战的样子。令狐潮见巡军集中到城南,也把军队调到城南来抵拒巡军。张巡知燕军完全调到城南后,便派遣勇士静静的到达河边,把燕军运粮船上的粮食夺走千多斛,然后放了一把火,把剩下的粮食通通烧光。
张巡智盗敌粮,令狐潮大怒,下令全力进攻。连日来,为了抵抗燕军进攻,雍丘守军很快就把准备的箭都射光了。在此危急之际,张巡在晚上,令士兵们把事先准备好的稻草人穿上黑衣,用绳子绑好,从城上慢慢放下。燕军隐隐约约看见有成百上千个穿着黑衣服的士兵,沿着绳索爬下墙来,报知令狐潮。令狐潮断定是张巡派兵偷袭,于是命士兵向城头放箭,射杀唐军。一时间,燕军兵士争相施射,一直放到天色发白。待到天色大亮,燕军这才发现城墙上所挂的全是草人。草人身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白天一数,共得敌箭数十万只,这解决了军中缺箭的问题。
之后一连几天,还是像前次夜里一样,城墙上都出现了草人。令狐潮的兵士见状,都嘲笑张巡故伎重演,贪得无厌。于是只箭不发。逐渐,围城的燕军对张巡夜缒草人以为常,不再防备。
几天后,张巡挑选了五百勇士,并在夜里把他们放下城去。燕军士兵以为这次城上吊下来的仍是草人,没有防备。五百勇士乘敌毫不防备,突然杀向令狐潮的大营。燕军顿时大乱,自相冲撞践踏,不辨敌我。令狐潮下令集合人马,但仓皇之中,已不及组织抵抗,被唐军杀得四散走避。令狐潮纵马一直逃到十几里之外,才稳住阵脚。
不久,令狐潮又纠合兵马,加紧围城。
期间一日,张巡让郎将雷万春在城头上与令狐潮对话,燕军乘机用弩机射雷万春,雷万春脸上被射中了六处,仍旧巍然挺立不动。令狐潮怀疑是木头人,就派兵去侦察,得知确实是雷万春,十分惊异,远远地对张巡说:“刚才看见雷将军,才知道您的军令是多么森严了,然而这对于天道又怎样呢?”张巡回答说:“你人伦都不懂,你要来谈论什么天道?”
这时,由于被围日久,雍丘城中木材已经用尽,水源也十分枯竭。于是,张巡故意装出弃城的样子,对令狐潮放话道:“我想率军弃城撤退,请你军队向后退出六十里,以便我逃逸。”令狐潮久攻不下,不知是计,便答应了。张巡见令狐潮军一退,便率领所有城中军队一起把城外三十里范围内的燕军营房完全拆掉,将木材带回城,以作为护城的工具。令狐潮大怒,立刻下令重新包围雍丘。
不久,张巡又向令狐潮传话:“如果你要得到这城,可以送马三十匹,我得到马之后,就要出奔了,到时你就可不血刃而得道雍丘。“令狐潮取城心切,照数送了三十匹马给张巡。张巡得到马后,挑选出三十位骁勇将士,将马分给他们,相约道:“燕军若来,每人杀一敌将。”第二天,潮率兵来到城下,责备张巡失约。张巡答道:“我想逃,但将士们不让我走,有什么没办法?”令狐潮知又中计,大怒,正想攻城。未等军阵排好,城内突然有三十骁骑率兵杀出。燕军因为军阵未成,一时大乱。三十铁骑率兵,左挑右杀,擒获十四名叛将,斩百余首级,还缴获不少兵械牛马。令狐潮退到陈留(今河南开封),一时不敢再攻雍丘。
令狐潮退兵后,张巡又探知有燕军步、骑兵七千余人进驻白沙涡(今宁陵北),想切断雍丘后路。于是张巡在夜间率兵突袭,大败燕军。当张巡回军经过桃陵(今河南汜水县东南十里)时,又与四百余名燕军救兵相遇,全部将其俘虏,并把当中的胁从兵释放,令其各归其业。在这来回十日里,张巡威名远播,民众脱离燕军前来雍丘归附张巡的达一万余户。这时为止,张巡在雍丘被围已有四月,围城燕军常有几万人,而张巡仅有千余士兵,但每战皆捷。于是,河南节度使虢王李巨进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授张巡为先锋。
同月,令狐潮率领叛将瞿伯玉再次攻城。令狐潮先派四人,假装朝廷使者,说皇帝要诏见张巡,要求张巡前往。四人被张巡识破,经逼问招供后被杀。其余随从被压往吴王李祗处。不久,令狐潮撤退。
八月,燕军将领李庭望率领蕃汉兵二万余人向东袭击宁陵与襄邑,夜里在雍丘城外三十里处宿营。结果,遭到张巡率领的三千士兵,手持短兵器夜袭。燕军大败,死伤大半。李庭望只得收兵连夜而逃。
十月初四,令狐潮又与叛将王福德一同率领步、骑兵一万余人进攻雍丘。张巡再领兵迎击,大败燕军,杀敌千人。燕军败逃而去。
十一月初八,令狐潮率兵一万余人扎营于雍丘城北面,张巡领兵邀击,大败燕军,燕军逃走。
转战宁陵
到了十二月,由于数月来令狐潮、李庭望对雍丘屡攻不下,燕军遂在雍丘北面的杞州,构筑杞州城以断张巡的粮食补给。此月,鲁郡(今山东兖州)、东平(今山东东平西北)相继被燕军攻陷,济阴郡(今山东定陶西南)太守又高承义献郡投降燕军。虢王李巨便守彭城(今江苏徐州),领兵退守临淮。叛将杨朝宗率步、骑兵二万意图攻取宁陵,以断张巡后路。于是,张巡主动放弃雍丘,率马三百匹、将士三千余人移师向东,坚守宁陵,始与睢阳太守许远、城父令姚訚等在宁陵合兵。
当日,杨朝宗率兵进至宁陵城西北后,张巡、许远派部将雷万春、南霁云领兵迎战,经过一昼夜激烈厮杀,大破杨朝宗部,杀叛将二十员,斩首万余级,死尸塞满汴水,顷流而下。杨朝宗收集残部,连夜逃去。因战功显赫,唐肃宗下敕书任命张巡为河南节度副使。张巡为有功的部下们请功,派遣使者向虢王李巨请求给予委任状以及赏赐物品,而虢王李巨只给了折冲都尉与果毅都尉的委任状三十通,没有给予赏赐的物品。张巡就写信责备李巨:“宗社尚危,围陵孤外,渠可吝赏与赀?”李巨竟一直不予以理睬。
死守睢阳
睢阳地当睢阳渠要冲,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载( 757年),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同罗、突厥、奚等部族精锐兵力与杨朝宗合,共十几万人,进攻睢阳。面对强敌,张巡、许远激励将士固守,从早至午,接战二十余次,士气不衰。许远自以才能不及张巡,推张巡为主帅,而自己管筹集军粮和战争物资。张巡任主帅后首先清除了内部叛将田秀荣,然后率军出城主动袭击叛军,将叛军打得大败而逃,并缴获了大批车马牛羊。张巡把这些战利品都分给了将士,自己分毫不要。这次大捷之后,朝廷拜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待御史;姚訚为吏部郎中。
到了五月,正是麦熟时节,叛军在城外收麦以充军粮,张巡在城上看到后,集结士兵,擂鼓作出欲战的样子。叛军见状立刻停止收麦待战。这时,张巡止住擂鼓,让军士作出休息的样子,叛军见状放松了警惕。张巡抓住时机命南霁云率军大开城门突然冲出,直捣尹子琦大营,斩将拔旗。与此同时,有叛军大将率一千余骑兵直逼城下招张巡投降。张巡在城上一边与敌将答话,一边暗命勇士几十人手持钩、陌刀、强弩从城上吊下潜入无水的护城壕中,趁城外叛军依仗人多势众并不戒备时,勇士们奋勇杀出,叛军猝不及防损伤了很多人马。
到了当年七月,叛军再次围城。这时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饥了只好吃树皮和纸。守军也只剩千余人,瘦弱得拉不开弓,而且外无救兵。叛军了解情况后决定强攻睢阳,他们先用云梯爬城。张巡命士兵用钩杆将云梯顶翻,随即又从城上投火焚烧云梯,这样,叛军用云梯攻城就失败了。之后,叛军作了一番整顿,又用钩车、木马攻城,但当他们靠近城墙时,又被城上投下的石块砸得七零八落。叛军见状停止攻城,又围城挖壕,壕外再加筑栅栏,以作长期围困。这时城中守军很多因饥饿而死去,留存又大多伤残疲惫不堪。这时,张巡杀其爱妾,煮熟犒赏将士。许远也系其奴僮给士兵吃。城中的麻雀老鼠及铠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找来吃了,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巡还对接近城墙的叛军将领晓以忠义,劝其反正。而被张巡策反的李怀忠等许多人,都能死心塌地的帮助张巡守城。
城陷遇害
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接替李巨任节度使,驻军临淮,许叔冀、尚衡驻军彭城,他们都持观望态度,不肯救睢阳之围。张巡命南霁云到许叔冀处求援,许叔冀不同意,只送布数千匹。南霁云在马上谩骂,要求拼死决斗,许叔冀不敢回答。
张巡又派南霁云至临淮告急,率精锐骑兵三十人突围出城,叛军上万人阻挡,南霁云左右开弓,叛军都溃败下去。南霁云见到贺兰进明,贺兰进明说:“睢阳存亡之事已定,出兵又有什么用处呢?”南霁云说:“城也许尚未陷落,如已失守,我就以死向您谢罪。”贺兰进明担忧出兵后会被许叔冀袭击,又妒忌张巡的声名威望,本就没有出兵的意思。他又喜爱南霁云这位壮士,想留下他。大设酒宴招待,音乐声起,南霁云哭着说:“昨天冲出睢阳时,将士已整月吃不到粮食了。现在您不出兵,而设宴奏乐,从大义上讲我不忍心独自享受,虽然吃了,也咽不下去。现在主将交给我的任务没完成,我请求留下一个指头已示信用,回去向中丞报告吧。”说罢就拔佩刀砍断一根手指,满座都大惊,为之流泪。南霁云最后不吃离开。抽箭回头射佛寺的宝塔,箭射进砖中,说:“我破灭叛贼回来,定要消灭贺兰进明,这支箭就是我誓言的标志!”
南霁云到了真源,李贲送马百匹;在宁陵宿营时,得到城使廉坦的三千军队,乘夜突围入城。叛军发觉,加以阻挡,南霁云边战边进,士兵大多战死,到达睢阳的才一千人。正遇大雾,张巡听到战斗的声音,说:“这是南霁云他们的声音。”便打开城门,南霁云赶着从叛军手里抢夺的几百头牛入城,将士们都执手哭泣。
叛军知睢阳已无外援,围攻更急。众人议论向东转移,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屏障,如果放弃,叛军就会乘胜鼓噪南窜,江、淮必亡。而且带领饥饿士兵行军,必然到不了目的地。
十月初九,叛军攻城,将士因伤病无法作战。张巡向西叩拜说:“孤城防卫之计已穷尽,不能保全了,臣活着不能报告陛下,死也一定变成鬼来杀贼。”
睢阳城陷后,张巡与许远一起被俘。睢阳将士见到张巡后,起立哭泣,张巡说:“大家镇静,不要怕,死是命中注定的。”众人都因悲伤而无法仰面正视他。尹子琦对张巡说:“听说您督战时,大声呼喊,往往眼眶破裂血流满面,牙也咬碎,何至于这样呢?”张巡答道:“我要用正气消灭逆贼,只是力不从心而已。”尹子琦发怒,用刀撬开他的嘴,发现只剩三、四颗牙齿。张巡骂着说:“我为君父而死,你投靠叛贼,乃是猪狗,怎能长久!”尹子琦佩服他的气节,想要释放他。有人说:“他是谨守节义的人,怎肯为我所用?而且他得军心,不可留。”尹子琦于是以刀胁迫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尹子琦又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未应声。张巡呼叫:“南八,男儿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的人投降!”南霁云笑着说:“想有所作为啊,您是了解我的,怎么敢不死!”也不肯投降,张巡于是与姚门言、雷万春等三十六人一同遇害,终年四十九岁。
唐肃宗后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并授其子官职。
军事思想
张巡在抗击叛军中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其军事思想集中体现在雍丘、宁陵、睢阳三次作战中,概括起来具体有以下几点:
高瞻远瞩的战略远见。张巡虽然官职不高,但在战争发生后,能清醒地认识到坚守雍丘的重要意义。而当雍丘已不可守时,又能做到审时度势,主动放弃雍丘,退守宁陵,变被动为主动,再败叛军。宁陵取胜后,又主动与许远合兵,坚守战略要地睢阳,虽然自知兵微将寡,但却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哪里,使叛军始终也没有染指江淮。在两年的艰苦防御中,张巡与优势叛军前后进行大小400余战,不但牵制了大量叛军,还歼其12万余人。始终阻止了安军向江淮方向的发展,确保了唐王朝江汉漕运的畅通,保护了唐朝的财赋和交通运输线,使江淮物资能源源不断地运往关中,同时还为唐军组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安史之乱的最后胜利,与张巡的卓越指挥是密不可分的。
智谋超群,指挥卓越,尤其善于临机应敌。张巡在战争相继导演出了火烧叛军、草人取箭、出城取木、诈降借马、鸣鼓扰敌、城壕设伏、削蒿为箭、火烧蹬道等一幕幕活剧,可谓计无穷出,已经达到“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的境界。不仅已为将士们为其折服,连叛军也对其智谋敬佩不已,最后只好改用长围久困的战术,不敢再轻易攻城。张巡在战争所表现出的智慧,实为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
“兵将相习,人自为战”的作战指导。由于叛军兵军将广,在攻城时四面围攻,这样一来张巡无法保证面面俱到,所以他“勒大将教战,各出其意”,做到万无一失。正如张巡所讲:“古者人情敦朴,故军有左右前后,大将居中,三军望之以齐进退。今胡人务驰突,云合鸟散,变态百出,故吾止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上下相习,人自为战尔。”所以“兵将相习,人自为战”是张巡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
积极防御,主动出机的守城思想。张巡守城,不是用坚固自保的战术消极防御,而是守中有攻,以攻代守,以麻痹和欺骗为手段出其不意地进行反攻、偷袭,以此达到守城的目的。比如雍丘之战开始时,张巡认为:“贼兵精锐,有轻我心。今出其不意击之,彼必惊溃。贼势小折,然后城可守也。”结果首战便取得胜利,从而大大增加了军民的守城信心。这种主动主击的情况,张巡在战争中多次使用,而且在出击时,又采取多路出击,使叛军无法判断唐军的主攻方向,分散了兵力。积极防御,主动出机,是张巡能够坚守孤城,大量歼灭叛军的主要原因。
战术上灵活多变,不拘泥古法。张巡用兵,主张“云合鸟散,变态百出”,这深合《孙子兵法》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之意。张巡在两年的作战中,战术运用非常丰富,先后进行过城邑防御战、伏击战、夜袭战、反击战、追击战,什么战术合理就用什么,什么战术能消灭敌人就用什么,所以史书上称其“用兵未尝依古法”。成功在使用各种战术,是张巡能够少以胜多,长期立于不败这地的主要原因。
取之于敌的后勤保障思想。由于张巡所守的是孤城,兵器、粮秣的补给无法得到保证,后勤补给因此更显重要,所以张巡每次出战的目的,一半是用来歼敌,一半是取得补给。张巡通常抓住一切战机夺取补给,而当没有战机时,又能主动创造战机。如偷袭粮船、草人借箭、出城取木、诈降借马都是典型的战例,作战结果后,经常“收器械牛马”、“获车马牛羊甚多”。当南霁云率援兵回睢阳时,正值大雾,张巡听到交战的声音,知道是南霁云,于是开门接应,最后居然“驱贼牛数百入”。“自兴兵,器械、甲仗皆取之于敌,未尝自修”,这种取给于敌的策略,是张巡能够长时间坚守的重要原因。
身先士卒,作战英勇。身为主将,张巡时刻能起到表率作用,或督军守城,或出城作战,他常亲自率军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奋勇冲杀,因此赢得了部下的尊敬和信赖,无不用命,以至连战连捷。
善于作思想工作,以此来保证将士们的斗志。二年多的艰苦守城,守军竟然能够始守保持著高昂的斗志,即使在最后一刻,也宁死不屈,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张巡之所以能够长期守住坚城,并大量消灭敌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善于鼓舞本方士气,以忠义激励将士,使上下团结一心。例如,当战斗激烈时,会有将士后退下来,张巡就站在阵地上对后退者说:“我不去此,为我决战。”将士感其诚,皆以一当百向前冲杀,无人再退。张巡不但对本方将士做思想工作,对敌人也是如此,他用劝降的方法就使叛军先后200余人来降,起到了瓦解敌军的作用。
军纪严明、赏罚分明。张巡精通兵法,治军有方,能够与部下同甘共苦,因而深得军心。为了使有功将士得到应有的奖赏,张巡甚至敢于写信责备虢王李巨,拒理力争。
个人作品
《闻笛》
《守睢阳作》
《谢金吾将军表》
《对西陆朝觌判》
《对字诂判》
人物评价
总评
张巡死守睢阳,前后大小战有四百馀次,斩敌将数百名,杀贼卒二万余人。让叛军受到重创,同时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为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奇功。
历代评价
唐代宗李豫在为张巡等立庙时下诏称:顷者,国步艰难,妖星未落,中原板荡,四海横波。公等内总羸师,外临劲敌,析骸易子,曾未病诸,兵尽矢穷,乃其忧也。于戏!天未悔祸,人何以堪?宁甘杀身,不附凶党,信光扬于史册,可龟鉴于人伦。其立庙焉,以时祭祀。
李翰在《进张巡中丞传表》中称:贼所以不敢越睢阳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孤城粮尽,外救不至,犹奋羸起病,摧锋陷坚。俾三军之士,啖肤而食,知死不叛。及城陷见执,终无挠词,顾叱凶徒,精贯白日,虽古之忠烈,何以加焉……若无巡则无睢阳,无睢阳则无江淮,贼若因江淮之资,兵弥广,财弥积,根结盘据,西向以拒五师,虽终於歼夷,而旷日持久。国家以六师震其西,巡以坚垒扼其东,故陕鄢一战,而犬羊北走,王师因之而制胜,声势才接而城陷,此天意使巡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师,师至而巡死也,此巡之功大矣。
柳宗元称赞张巡等:惟公(南霁云)与南阳张公巡、高阳许公远,义气悬合,訏谋大同。誓鸠武旅,以遏横溃。裂裳而千里来应,左袒而一呼皆至。柱厉不知而死难,狼瞫见黜而奔师。忠谋朗然,万夫齐力。
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感叹: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中说道:张巡亦进士也,凡三入判等,以兵九千守雎阳城凡周岁,拒贼十三万兵,使贼不能东进尺寸,以全江淮。
刘昫在《旧唐书》中赞道:兽解触邪,草能指佞。烈士徇义,见危致命。国有忠臣,亡而复存。何以丧邦?奸邪受恩。
宋祁在《新唐书》将张巡与许远一同评价:张巡、许远,可谓烈丈夫矣。以疲卒数万,婴孤墉,抗方张不制之虏,鲠其喉牙,使不得搏食东南,牵掣首尾,豗溃梁、宋间。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巡先死不为遽,远后死不国屈。巡死三日而救至,十日而贼亡,天以完节付二人,畀名无穷,不待留生而后显也。惟宋三叶,章圣皇帝东巡,过其庙,留驾裴回,咨巡等雄挺,尽节异代,著金石刻,赞明厥忠。与夷、齐饿踣西山,孔子称仁,何以异云。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两次评价张巡:
唐人皆以全江、淮为巡、远功。按睢阳虽当江、淮之路,城既被围,贼若欲取江、淮,绕出其外,睢阳岂能障之哉!盖巡善用兵,贼畏巡为后患,不灭巡则不敢越过其南耳。
彼颜杲卿、张巡之徒,世治则摈斥外方,沉抑下僚;世乱则委弃孤城,齑粉寇手。何为善者之不幸而为恶者之幸,朝廷待忠义之薄而保奸邪之厚邪
傅伯寿评价道:尹吉甫之伐俨狁,召虎之平淮夷,皆为有周中兴之名将;陈汤之斩单于(郅支单于),傅介子之刺楼兰,冯奉世之平莎车,班超之定西域,皆为有汉之隽功。在晋则谢安宴衍以靖胡寇,祖逖击楫暂清中原;在唐则王忠嗣之抚众守边,张巡之百战死敌,忠义谋略,卓然冠于一时而垂于后代。
徐钧在其诗中称:析骸易子守孤城,六万惟馀四百人。生道杀民民不怨,千年庙食尚如新。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以张巡、颜杲卿相比: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评价:博通群书,为文章不立稿,以忠义死睢阳。
余阙曾立志道:男儿生不为韦孝宽,死则为张巡、许远。
赵秉文自请守边时说:陛下勿谓书生不知兵,颜真卿、张巡、许远辈以身许国,亦书生也。
李东阳作诗赞道:将军有齿嚼欲碎,将军有眦血成泪。生为将星死为厉,尽是山川不平气。二人同心金不利,天与一城为国蔽。强兵坐拥瞋相视,孝子忠臣竟谁是。千载功名亦天意,君不见河南节度三日至。
丘濬在《大学衍义补》 中评价:自古名将不用古兵法者三人,汉霍去病、唐张巡、宋岳飞而已,皆能立功当时,垂名后世,然则兵法果不可用耶?曰兵法譬则奕者之谱也,谱设为之法尔,用之以应变制胜则在乎人,兵法亦犹是焉。
程敏政在《篁墩文集》中评价:中丞张公当安史之乱,保江淮以遏强虏、资中兴,则江淮以南不污于腥膻、不罹于荼毒者,皆其力也,江淮以南祀之宜也。
敖英在《东谷赘言》中评价:张巡、许远,孤忠大节无可间然者。奈何当时于巡也,犹议其杀妾之忍;于远也,犹议其分守之<门亚>先陷,不有李翰之表,昌黎之文,则后世惑焉。作史者论唐褒忠之典,有遗恨焉者以此。呜呼!此其所以终唐之世,不能鼓河北忠臣义士之气也。宜哉!
孙承恩:百练刚心,千锤义骨。应变出奇,风云倐忽。手障长淮,气吞逆胡。天道人伦,百世不诬。
王世贞认为“知臣而知将者,张睢阳也”,又感叹道:“张睢阳之才也,而处于必不支也;文信公(文天祥)之忠也,而处于必不振也。噫!岂人为之。”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称道:不依古法,人自为战,虽古大将不能过也。人知必死,莫有叛者,号如此严明,足矣。何必如吴、白辈下毒手乎,勿以成败论英雄可也。
张燧在《千百年眼》中称赞道:余屈指上下数千载间,盖唐有张睢阳,合之武穆(岳飞)而二,当亦闲气所钟也。
唐汝询在《唐诗选》中评价其诗:睢阳死义之士,非以诗名,而其诗亦壮,读之凛然。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张巡:
张巡守睢阳,食尽而食人,为天子守以抗逆贼,卒全江、淮千里之命,君子犹或非之。
张巡捐生殉国,血战以保障江、淮,其忠烈功绩,固出颜杲卿、李澄之上,尤非张介然之流所可企望,贼平,廷议褒录,议者以食人而欲诎之,国家崇节报功,自有恒典,诎之者非也,议者为已苛矣。虽然,其食人也,不谓之不仁也不可……若张巡者,唐室之所可褒,而君子之所不忍言也。
周池在《唐鉴偶评》中说:观张睢阳之智勇节义,诚为大过于郭李者,岂得以成败之故而杀其等哉?
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感叹:颜常山(颜杲卿)、张睢阳、段太尉(段秀实)辈,一代不过数人也。
蔡东藩在《唐史演义》中评价:张巡许远,为唐室一代忠臣,不得不详叙事实,为后世之为人臣者劝。
台湾三军大学编著的《中国历代战争史》中评价张巡道:
及其(安禄山)举兵之后,一举而取得东都洛阳,不意有颜真卿、颜杲卿、张兴、张巡、李萼、许远等不知兵文人及无名小卒,突然发难于造反大军之侧背,旬日之间,后方交通为之遮断,侧背感受最大威胁。
其后不有李光弼守住太原,则肃宗亦无所作为;不有张巡、许远致死睢阳城,则江、淮之地将尽陷于贼手,唐已无其复国之望,历史上继唐者,将为大燕帝国。是李光弼与张巡,实唐代中流砥柱,挽狂澜于既倒之人。
张巡乃真源县令,毅然肩起掩护江、淮大任,守雍丘十余月,战六十余日;守宁陵两月,大破贼将杨朝宗;受睢阳十阅月,推诚待人,临危应变,攻守互用,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其下争致死力。以孤城障蔽江、淮,城虽陷而大夺贼志。
赵剑敏在《盛世魂:大唐玄宗时代》一书中评说《守睢阳作》:这诗作得惨烈,作得冷静,道出了奇男子的志,道出了伟男子的意,捧出了一颗灼热滚烫但又无奈的报国心。
轶事典故
张巡退守睢阳之后,局势危如累卵。叛军得知,更是将睢阳围得铁桶一般。城中将士建议弃城突围,张巡与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地区的门户,若放弃睢阳,则江淮不保,朝廷将失去抗击叛军最重要的财赋和兵员来源;再则,这样一批面黄肌瘦的残兵即使能够突围,也不可能在强敌的追击下幸存。于是还是决定死守。叛军用云冲、木马、钩车等工具攻城,均被张巡化解,最后干脆不进攻啦,就驻扎在城外等着唐军饿死。
此时唐军断粮多时,树皮、纸张也吃完,便张起罗网捕捉鸟雀、老鼠充饥,最后发展连皮制的铠甲都被煮熟吃掉的地步。鸟雀、老鼠、铠甲也吃完,城中只好吃人。张巡首先杀死自己的爱妾,强令官兵吃下;接着许远也杀掉自己的仆奴当军粮。吃完主帅的家人后。然后是城中的老弱妇孺。睢阳城中战前有户口四万,至城破仅剩四百活人。
安史之乱稍定,遂有人议张巡功过。时有部分人罪张巡以守睢阳不去,与其食人,曷若全人。他的朋友李翰为他作传,并作为表文呈给唐肃宗。至是,众议始息,以张巡功大于过。
后世地位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评定“至德已来将相,功效明着”之人,张巡等八人被定为第一等。
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评“至德以来将相既殁者”,张巡等十一人被定为功臣上等。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命挂张巡等三十七人像于凌烟阁。
宋朝时,尊许远、张巡为“保仪尊王”、“保仪大夫”。
至清代,张巡的塑像还被请到太庙中,成为四十一位陪臣之一,与历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亲属成员
兄长
张晓,唐玄宗开元(713年—741年)年间官至监察御史。
姐姐
张氏,嫁陆氏,被军中称为“陆家姑”,先于张巡遇害。
儿子
张亚夫,拜金吾大将军。
张去疾,唐德宗时授官。
后世纪念
故里
张巡故里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寺北张村:今寺北村张氏是明清以后从外地返回原籍的,因村庄座落在大瓦寺之北,故名寺北张村。在大瓦寺遗址一角,张氏族人将废弃旧房改造成了一个简陋的小庙,内中供奉着张巡的塑像,墙壁上画有张巡守睢阳、战雍丘的大型壁画,里面有张巡的塑像和张巡父亲烧香用过的石雕香炉。
张巡祠
张巡祠坐落在河南商丘古城南门外,是为纪念“安史之乱”中为保卫雎阳而殉难的张巡、许远等人所建。自唐代以来,睢阳人民多次建庙、祠纪念二人的功绩,现商丘古城内大隅首西街还有纪念他们功绩的“忠烈祠”。
为满足海内外人士怀念、祭祀张巡的心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990年重建了张巡祠。新祠占地4.07万平米,包括广场区、建筑区和墓葬园林区三部分。整个祠堂宏伟壮观,庄严肃穆。10余年来,台湾同胞已多次组团来商丘张巡祠瞻仰祭拜,缅怀英烈。
2007年,张巡祠被河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全省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张王庙
张王庙位于江西省鄱阳县,据鄱阳当地史料文献记载,张王庙经历元、明、清、民国、解放时期。但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颜真卿时任饶州刺史,宣扬张巡的英雄事迹。
张王庙在鄱阳历史上,有兴有废。改革开放后,张王庙得到重修,1995年建成,位于今鄱阳宗解放街上首。2004年,又新建大雄宝殿。
2010年5月28日,鄱阳湖文化研究会张巡研究分会在鄱阳县张王庙挂牌成立。2010年12月28日,鄱阳镇举办了张巡诞辰1300年寿庆,张王庙庙会暨张巡文化研讨会。还出版了《鄱阳张王庙文化》一书,编著并公演了大型古装饶河戏《柳母传》。
故里碑
张巡故里碑位于今河南省邓州市花洲书院,此碑是明朝万历年间邓州知州赵沛等人所立,距今已有420多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为保护该碑,曾将其埋于地下,至20世纪70年代,立于李湾村南邓公路边。2004年,又将该碑移入花洲书院碑廊。
相关争议
关于张巡的故里所在,史料有五种说法:
1、邓州南阳人,《旧唐书》载;
2、蒲州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新唐书》载;
3、山西芮城说;
4、邓州说;
5、南阳说。
据传,山西永济为张巡的祖籍,张巡的父亲逃难到邓州,定居在大瓦寺(今邓州市彭桥镇丁北行政村的寺北张村),张巡就出生在这里。“安史之乱”时,南阳郡治在邓州穰城,故有张巡故里的上述五种说法。邓州市花洲书院有“张巡故里碑”:此碑是明朝万历年间邓州知州赵沛等所立。石碑正面中间刻有“唐忠臣封邓国公张巡故里”11个大字,是张巡为“邓州南阳人”的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