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年—1666年),字道未,德国科隆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
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到澳门,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朝,是继利玛窦之后最重要的来华耶稣会士之一。
传教事业
西方天主教界认为,汤若望“通过他撰写的教理著作,以及有关使异教徒直接皈依圣教的书籍,通过劝奉宫女们入教,还借向皇上呈送礼物的机会,清晰地书面阐述了我们的信仰”,“为天主和社会建树了巨大的功勋”。为谋取天主教在各省的合法地位,1638年奏请崇祯赐“钦褒天学”四字,制匾分送各地天主堂悬挂。
汤若望在顺治年间所受的恩宠与隆遇使得天主教当时在中国的传播较为顺利。随着传教士人数的增加、活动范围的扩大,信徒人数增长较快,到1650年信徒已达到15万人。1650年,清政府赐地在宣武门内原天主堂侧重建教堂。汤若望将利马窦建的一座经堂扩大,建成了北京城内的第一座大教堂(南堂)。汤若望在华期间关于宗教方面的著述,包括由他撰写、经他译编,或经他参与校订过的,主要有《进呈书像》、《主教缘起》、《主制群徵》、《真福训诠》、《崇一堂日记随笔》、《哀矜行诠》、《灵魂道体说》以及《圣母堂记》等。
主要贡献
修历
1634年,汤若望协助徐光启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祯历书》,共计46种137卷。《崇祯历书》的编撰完成,标志着中国天文学从此汇入世界天文学发展的潮流。1645年,他将《崇祯历书》压缩成《西洋新法历书》103卷,进呈摄政王多尔衮。清廷定名为《时宪历》,册面上印有“依西洋新法”五个字,颁行天下,从此成为每年编制历书和各种天文推步的依据,直至现在也是中国编制农历的基础。汤若望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洋监正,开创了清廷任用耶稣会传教士掌管钦天监的将近二百年之久的传统。
铸炮
汤若望受崇祯帝之命,成功造出大炮,并完成了《火攻挈要》一书。该书传播了欧洲16世纪的火炮制造知识,是明末有关西洋大炮的最权威的著作,一直到清朝中叶都很有影响。汤若望还翻译了德国矿冶学家阿格里科拉的《矿冶全书》,定名为《坤舆格致》。全书共分12卷,涉及矿业和相关冶金工序的每个阶段。该书未及刊行,后便在明末清初的战火中遗失了。
汤若望与“历法之争”
顺治帝去世后,汤若望失去了保护人,他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早在顺治十六年,反对西法制历的杨光先即作《辟邪论》,指斥天主教为“邪教”,次年又上疏斥责汤若望在《时宪历》封面上题写“依西洋新法”其目的是“借大清之历以张大其西洋,而使天下万国晓然知大清奉西洋之正朔”。因当时顺治帝尚在,汤若望未受影响。
康熙元年(1662年)传教士利类思作《天学传概》批驳杨光先。三年,杨光先作《不得已书》称:“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利类思又作《不得已辩》批驳。杨光先上书参汤若望“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历法荒谬”,得到鳌拜等人的支持,汤若望被判死刑,南怀仁等被驱逐出境。四年,在孝庄皇太后干预下,汤若望等传教士被赦免,但钦天官员李祖白、宋可成等被杀,信奉天主教官员被革职,并改派杨光先为钦天监监正。五年(1666年)8月15日,汤若望逝于南堂。各省督抚奉旨拘押当地西方传教士30余人,除南怀仁等教士留京,其他25人被押至广州圈禁。七年,康熙帝亲政,为汤若望平反,恢复“通玄教师”之名,并赐地重葬汤若望于利玛窦墓旁,御赐祭文一篇。任南怀仁为钦天监监正,恢复时宪历。九年,在广州圈禁的传教士获准返回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