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两晋隋唐 > 正文

隐逸诗人陶渊明:价值观知行合一,他是怎样坚守终极之善的?

历史鸟
历史鸟
2023-02-05 07:27:53

陶渊明,字渊明,又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是东晋末至南宋初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八岁父亲去世后,家境逐渐没落,自幼喜爱读儒家经典,又追求闲静的生活,并且志向远大。同时他那个年代老庄玄学盛行,因此,无意中染上了道家思想,早早喜爱上自然。20岁作为谋生手段,开始了宦官生涯,出仕之间由于看透了官场生活,毅然解印辞官,开始了他的隐逸生活,过着一般老百姓的日子。

陶渊明思想价值观

在善恶上面,陶渊明关注其实质而非形式,很多时候他都流露出一种无意于功利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即无功利、无功用。在利益计算上,他达到了利益归零的境界。陶渊明区分了善恶,分别为根源性的善恶与现象性善恶,即深层意思为在纯朴的根源中“善”是根源性存在,是一种绝对性存在。对于经验性善与恶,陶渊明以为它们具有相对性,但是陶渊明研讨中没有止步于经验性的善与恶,也没有止步于空洞的坚持名义上的善与恶。

陶渊明揭示了终极、根本起决定性意义上善与恶,这种善与恶极构成了陶渊明的价值观主要内容。并且陶渊明将这种终极的善规定为君子之美,肯定这种根本的、终极的善是值得君子坚守的,这种思想揭示是儒家思想价值观的核心,例如,他将“善”与“仁”联系在一起。在对待道家也抱着如此看法,例如追求“抱朴守静”就是道家思想内核。

陶渊明思想价值观践行

在陶渊明看来,值得坚守的“善”乃终极意义上的、根本性的“善”,是从根本上符合道德上的“善”,他肯定了“道德”意义上的“善”,而拒绝了非道德上“恶”。他把这个作为人生最高践行标准,贯穿于践行始末。陶渊明又认为,“道德”是无处不在的,是普遍存在的,在一般生活、田野、农耕生活中等等,还有大自然里也有丰裕的“道德”存在。所以,自身对大自然“善”吸收是顺畅的、自发的,是一种不求回报的赠送。

以“道德”为终极善的追求是真正意义上“善”践行,始末陶渊明都切实履行着,“结发念善事”对“道德”之善事践行后一种思考与回顾。陶渊明追求的是根本意义上的“善”,而对形式上、现象性的“善”是排坼的。由于这种思想价值观是一种自然而发出来的,因此。对“道德”之“善”不是固执的和刻板的坚守。陶渊明《乞食》中写道:“饥饿驱我去,不知竟何之。”,在这首诗中,陶渊明肯定了乞食非道德行为,是一种无法掩饰的羞耻行为,因此,在陶渊明看来,这不属于“道德”意义上的善。

结语

陶渊明将道家与儒家的“善”与“仁”充分结合起来,构成他的主要思想价值观,并一生作为道德准则坚守着,他排坼表面上、形式上“善”,因此,乞食行为他可以从根本上坚守住“道德”之善,他的认识与行为使他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境界。

免责声明:凡未注明原创的内容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Copyright © lishi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鸟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关注历史鸟新浪微博 添加快捷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