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史民国 > 正文

什么是剃发令?清朝为什么要推行剃发令

秋哥
历史鸟
2022-08-29 03:06:52

剃发令,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政府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的政策。

清朝军队攻下南京、苏州、杭州后,清政府认为大局已定,便重申剃发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

“剃发令”或以“薙发令”代称。由于这项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认同,原因之一是为了消弱汉族的反抗意识,巩固清朝统治者的至高地位,引起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与抵抗,结果导致清政府的血腥镇压。

剃发令的由来

剃发令的起源,据郑天挺先生考证始于天命四年。(郑天挺《探微集》)此后清朝的那几部开国史料,伴随着后金军队攻城略地的往往少不了剃发这个词汇:

天命六年,后金攻下辽阳,“生擒御史张铨,其余官民皆剃发降”。不久辽东各地大小城池尽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发降”。

天聪三年,后金攻至汉儿庄城外,明副将标下官李丰“率城内民剃发出降”。

天聪三年,金军进攻遵化,明中军臧调元被擒投降,“遂令剃发”。

天聪四年,后金军降沙河驿,“招降城中人,皆令剃发”。(以上见清太祖、太宗《实录》)

张春本应是一个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将,事情的转折就因为他不肯剃发

在清朝文献里,归降叫做“剃发归降”,投降的百姓叫“剃发降我之民”。攻下城池而官民没有剃发,就不算真的降服。明将张春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张春曾经是四万明军的统帅,在大凌河之战中被后金俘虏。皇太极对劝降很有一套,巧舌如簧、老奸巨猾,后来的明叛将祖大寿、洪承畴这样的大腕都是他劝过来的,对付张春应该绰绰有余。

被俘当晚,皇太极就派人送来了佳肴美酒,但为张春拒绝,还说了“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之类的话。也难怪,如果派人送顿酒菜就能劝降一个统领四万军队的明朝将领,那崇祯的天下真是到了拿根韭菜就能捅破的地步了,皇太极对这次失败应该有心理准备。

此后,张春开始绝食,但求一死。三天之后,皇太极出马,亲自给他赐食,张春不知道是被感动还是实在太饿,开始吃饭,这就意味着他愿意效忠了。如果事情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张春的能力,他会是一个默默无闻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将。事情的转折就因为他不肯剃发。

张春虽然同意了投降,但是死活不肯剃发,皇太极无奈只好把他安顿在三官庙“恩养”。张春始终不愿剃发,最后死于庙中。

在东北很早就实行了剃发的政策。天聪四年三月,阿敏示谕永平官民:“我兵久留于此,意在养民,以成大业。尔等妄意谓我将返,且间有不剃发之人,是不知兴师之意也。今尔等宜各坚意剃发,有不剃者察出处死。”皇太极谓“所获汉人,俱令剃发”。

清朝为什么要颁布剃发令

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该族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

清军于西元1644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1645年6月15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 1645年7月9日,大清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甲申年(1644)4月22日。

是日,绾兵驻防“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大明帝国宁远总兵吴三桂,开关揖入宿敌,清兵占北京,下江南。爱新觉罗·福临成了天下共主。

翌年,6月15日,又是非同寻常的一天。

这天,福临颁布了“剃发令”:京城内外,限10日;各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亦限10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

这是以死要挟汉人皈依满人的发式。汉族男儿蓄发,在他们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未成丁的孩童,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总发为髻。满人则不然,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以外的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垂在脑后。

有名江绍原者,近世文化名人,写过一本《发须爪》,说满人的辫子乃“马祖”崇拜的遗俗,就好比“马尾巴”。

笔者则以为,满人的发式乃是出于一种实用目的:他们原是狩猎部族,剃发辫发,是为了防止头发被风吹散,遮住视线。清廷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令下,有的地方官为表忠心,把期限缩短到三天,甚或一天。

如果说武力征服犹如暴风骤雨,那么“剃发令”就像晴天霹雳,汉人惊恐万状。这惊恐瞬间化作满腔怒火,他们要发不要头,宁为发而死,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惊天地,泣鬼神。

最悲壮的要数“江阴八十一日”。是年闰6月2日,江阴人举义,誓死捍卫颅上发。他们在阎应元、陈明遇的领导下,坚守城池81天,杀死清兵75000余,有67000人战死城墙上下。

城破,清兵连杀10天,直到满城杀尽,方才封刀。死于清兵刀下者又有17万多人,仅有53名老小幸免于难。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这几句诗是对江阴死难烈士的最好悼念。

免责声明:凡未注明原创的内容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Copyright © lishi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鸟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关注历史鸟新浪微博 添加快捷桌面